商品介绍
1
资讯分享
2
产业新闻
3
标准检验局修订玩具国家标准,确保儿童安全使用玩具 4

相关连结:http://safety.bsmi.gov.tw/wSite/ct?xItem=44938&ctNode=3596&m ...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希望,为了让儿童健康安全的成长,经济部制定一系列儿童用品及玩具安全国家标准,包括CNS 15503「儿童用品安全一般要求」及CNS 4797「玩具安全」等系列标准,并於本(101)年12月修订完成CNS 4797玩具安全(一般要求),新修订标准新增:
1.甲醯胺之残留量不得超过2 ppm
2.含液态物儿童玩具不得检出大肠杆菌等4种病原菌
3.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之规定由6种新增为8种,其总和不得超过0.1%等
4.含磁性物 质时,应加注警语(若吞入时易累积於肠道,甚至穿透肠壁,而造成严重伤害,应立即就医),为儿童的安全及健康把关。


   家中有幼儿的家长,常会购买发泡塑胶拼图地板,内有可爱数字或卡通图案,吸引小朋友玩耍,由於发泡塑胶含有甲醯胺(formamide)甲醯胺是无色 透明的可溶性有毒物质,略带阿摩尼亚的气味,一旦吞入、吸入或接触皮肤,会产生危害,并对皮肤、眼睛及呼吸道产生刺激,它还会影响中枢神经及生殖系统,因 此为保障儿童之健康标准检验局修订玩具标准,新增规定儿童玩具制品中甲醯胺之残留量,不得超过2 ppm,避免儿童受毒化物之危害。

而深受小朋友喜爱的泡泡水玩具、湿性黏土玩具、彩绘颜料等,因含较高之水活性,易滋生细菌,若玩耍时接近嘴巴吹泡泡,或是泡泡不小心跑到眼睛里,且使用完没有立刻洗手,若泡泡水遭到污染,则会使幼童出现眼睛发红、喉咙红肿、发高烧等症状。因此,新标准增订含液态物之儿童玩具,其生菌数须在3,000 CFU/g以下,且不得检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或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病原菌。标检局也呼吁家长让幼童玩泡泡水时,不要对著眼睛吹,使用完要立刻洗手,以保障幼童之健康。

   一般塑胶玩具於制程当中,若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之塑化剂,则会危害儿童之健康,塑化剂属环境荷尔蒙,若长期暴露过量,不但会干扰内分泌,还可能使男童容 易出现女性化行为倾向,女童亦会出现性早熟症状,以及增加女性罹患乳腺癌之机率。因此,新修订之标准规定,塑胶玩具应依CNS 15138-1塑胶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试验法-第1部:气相层析质谱法之方法进行测试。新标准中亦规定玩具及婴幼儿用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 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苯甲 酯(BB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及其混合物含量总和不得超过0.1 %(质量比),由原来6种塑化剂新增为8种塑化剂管制,为儿童的安全及健康把关。

   标检局也搜集国外通报之危险商品资讯,发现美国地区自2009年迄今,已发生超过数十起儿童或青少年误吞食强力磁铁球或磁铁玩具死亡或伤害事件,因孩童 吞食磁铁后,因强大磁力的相互吸引,会造成胃或肠道穿孔,血液中毒,甚至死亡的憾事发生。因此,本次修订之玩具标准,要求加注警语,提醒家长让孩童玩磁铁 玩具时,应注意若吞入时易累积於肠道,甚至穿透肠壁,而造成严重伤害,且应立即就医,以保障儿童之安全。

   标准检验局陈介山局长表示,政府非常重视儿童的健康及安全,因此标准检验局参考ISO 8124及欧洲EN 71 玩具安全标准(Safety of toys),於本(101)年12月修订公布CNS 4797玩具安全(一般要求),对相关产品除了规定重金属、塑化剂、游离甲醛等应符合标准外,更规定不得有锐角及锐边等物理性规定,提升玩具安全及品质, 确保儿童使用玩具之安全,让儿童有一个快乐、安全和健康的童年。
  相关标准资料已置於「国家标准检索服务系统」,网址为http://www.cnsonline.com.tw,欢迎各界上网查询阅览,共同为儿童玩具把关。


标准局发言人:庄副局长素琴
办公室电话:02-23412855 行动电话:0934-022921

承办单位:第一组组长陈秀女
办公室电话:02-33435100 行动电话:0975-068737
电子信箱:http://www.bsmi.gov.tw/wSite/sp?xdUrl=/wSite/petition/MailMessage.jsp&ctNode=2946&mp=1

新闻联络人:林树煌 电话:02-23431900

  • 发布日期:2012/12/18
  • 发布单位:台北总局秘书室第四科

资讯来源:经济部标准检验局商品安全资讯网